11330700002592652B/2006-00002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5年工作总结和2006年工作思路
金华市人力社保局
2006-01-11
主动公开
朗读
今年以来,我市劳动保障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主题,不断创新举措,加快贯彻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2005年劳动保障工作情况
(一)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2005年,全市实现新增就业岗位6.7万个,完成省任务4.2万个的159.5%,市任务5万个的134%。其中市区新增就业岗位1.9万个,完成任务的185.9%;全市失业人员再就业19745人,完成省(同市)任务数1.8万人的109.7%,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875人,完成任务数7000人的112.5%。市区失业人员就业6385人,完成任务的106.4%,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250人,完成任务的112.5%;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2%,市区3.4%;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0.1万人,完成今年新增转移8万人目标的126.3%,其中市区2.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57.5%;全市失业人员培训1.5万人,其中市区4863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19.2%和111.8%;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8.1万人,其中市区2.2万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35%和205.8%;全市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9.9万人,其中市区1.7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23.6%和134.2%。主要工作有:
一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扶持政策。根据就业优惠政策实施中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按照市委先进性教育整改措施有关要求,对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扶持政策作了进一步完善:将公益性岗位补贴范围从社区岗位扩大到所有岗位;提高困难人员岗位补贴标准;对新吸纳困难人员就业达到相应数额给予就业岗位奖;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保补贴范围;鼓励自主创业。
二是加快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以"多下一份功夫落实政策,多帮一批人员实现就业"为主题,开展再就业政策实效行动。截至12月底,全市发放《再就业优惠证》34208本,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5153人,其中4050人员1864人。
三是加大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制定实施市区就业困难人员长效帮扶工作方案,深化"三送"活动,进一步落实结对帮扶就业,推出婺州就业帮扶行动、婺州就业温馨服务行动、婺州就业黎明宣传行动等困难人员专项帮扶行动,继续坚持就业承诺制,推出点点早餐工程,开通就业服务热线,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在全省开出首辆就业服务快车,免费送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到企业试聘上岗。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再就业台帐。
四是进一步强化就业服务。开展再就业招聘周活动,先后召开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社区困难人员专场招聘会、伤残军人专场招聘会,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大力推进"春风行动",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环境。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金华中心劳动力市场顺利开业,基本完成就业信息网络开发工作。
五是进一步加大岗位开发力度。进一步扩大来料加工,大力拓展社区就业,建立空岗报告制度,及时给有求职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发送空岗信息。加大劳务输出特别是境外输出工作力度,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境外就业821人。
六是进一步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了就业培训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定单培训,大力拓展创业培训,鼓励企业自主培训,实行菜单式培训,进一步提高培训后就业率。
(二)突出抓好社保扩面征缴。截至12月底,全市养老保险缴费人数52.7万人,比上年底净增3.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49%,市区养老保险缴费人数11.3万人,比上年底净增8743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44.7 %;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09万人,比上年底净增3.5万人,完成净增指标的195.99%,市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25万人,比上年底净增1.3万人,完成净增指标的426.73%;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5.3万人,其中市区10.4万人,完成参保任务数的100.6%和100.1%;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7.1万人,比上年底净增10.5万人,其中市区参保5.95万人, 比上年底净增1.4万人;全市未留地被征地农民累计参保23.95万人,比上年底净增7.45万人,完成净增指标的256.9%,其中市区参保人数5.9万人,净增2.2万人,完成任务的203.7%;全市养老保险基金征缴16.49亿元,完成全年征缴任务的122.3%,基金征缴率97.4%,清欠基金2892万元,完成清欠任务的119.4%,全市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8.5亿元,可支付能力24.04个月,比上年底提高6.37个月。市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4.38亿元,完成全年征缴任务的141.3%,基金征缴率98.8%,清欠基金450万元,完成清欠任务的143.3%,市区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2.6亿元,总支付能力9.64个月,比上年底提高2.45个 月
;全市医疗保险基金征缴7.48亿元,其中市区2.14亿元,征缴率分别为99.3%和98.81%;全市失业保险基金征缴7710.9万元,其中市区3055.3万元,完成全年征缴任务的104.2%和108%;全市累计筹集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基金9.78亿元, 享受保障金人数6.99万人,累计支付养老金1.03亿元。主要工作有:
一是继续抓好扩面。加强了社保扩面宣传,与金华晚报合作,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社会保障政策回顾宣传活动;为金华日报合作,在浙中赢家版面8次共6个版面刊登社会保险政策问答;与电台联合开通"劳动之声"栏目;通过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把社保知识送到社区、家庭;通过深化"三送"活动,把社保政策和服务送到企业单位;狠抓重点单位、重点人员的参保,采取措施进一步抓好中断人员续保,使得群众参保意识进一步提高,参保人员持续增长。
二是强化基金征缴。出台实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办法,实行单位征缴与个人征缴相分离;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加快回升,12月底全市基金结余比去年提高6.9亿元,支付能力提高6.37个月。市区12月底的基金总支付能力达到9.64个月,比今年2月底最低点时的4.72个月提高了4.92个月;继续大力抓好清欠,开通社保欠费手机短信催缴功能;进一步落实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大转移支持力度,进一步充实社保风险金;在确保基金安全前提下,通过积极稳妥渠道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三是加强基金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大稽核力度,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参加社会保险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对"两定"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市区根据协议对个别违反规定零售药店进行了处罚;实行定点医疗机构驻点联系制度,在加大宣传的同时,及时监控出入院及门诊处方情况,严防分解住院、大处方等现象;定期开展养老待遇资格认证工作,建立社保、银行、邮政协同认证机制,防止冒领和基金流失。
四是完善社保政策。出台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补充意见,调整提高养老金待遇;进一步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两次调整人均月增资98元;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减轻个人自负金额,提高定点医院定额结算和高额费用补偿标准,完善企业离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结算办法;制定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实施意见;制订市区统一的生育保险实施办法。
五是进一步完善社保服务。加快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在全市建立退休人员信息库和退休人员联系卡制度,全市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6.26%,其中社区管理率为65.55%;积极做好改制单位托管服务工作,市本级新增托管8家559人,总托管已达337家2.2万人;进一步简化工伤认定程序,普遍建立工伤绿色通道,提高工伤治疗和待遇计发的工作效率。
(三)进一步加强劳动管理。
一是加大工资清欠力度,通过深入企业检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与新闻媒体联合开通清欠热线,落实欠薪保障制度,使得劳动者工资权益得到有效地维护。2005年,全市共为4.9万名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5822万元,其中市区1.1万人982万元。二是加大专项检查力度。全市先后开展了职业中介专项检查、行业持证上岗专项检查、劳动合同专项检查、小作坊企业劳动用工专项检查、锡铂行业专项检查等,共检查用人单位9304家,其中市区2763家。加大对举报投诉案件和突发事件处理力度,全市共处理各类案件12743起,其中突发性案件413起,清退童工210人,补签劳动合同8.4万人,为3700名劳动者清退押金、风险金129万元。三是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长效管理机制。深化联系企业制度、劳动纠纷预警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将劳动管理关口进一步前移。积极研究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根据劳动保障诚信等级,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截止到12月底,全市还实有失业人员2.4万人,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还未转移出来;"招工难和就业难"两难趋势依然存在,一方面是技工大量缺乏,许多企业普遍招不到熟练合格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是大量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很难谋求到较理想的工作岗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存在机制不完善、资金到位难、企业自主培训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二是社保基金支付压力加大。部分私营企业主和年轻职工以及外来流动人员的参保积极性不高;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退休人数绝对值越来越高,而养老金待遇的刚性增长,个人账户空帐运营,导致支付压力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困难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普遍;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造成社会不同群体间新的矛盾,导致上访量居高不下;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还需进一步加强,亟需加快向社区管理移交的工作进度。
三是劳动关系还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企业拖欠工资、拒签劳动合同、拒交社会保险等情况还大量存在,企业的信用建设还远远未跟上,特别是建筑行业拖欠农民工资问题还比较严峻。同时一些企业不按规定安排工作时间、劳动条件比较恶劣、劳动报酬相对较低等情况也亟待解决。
三、2006年工作思路
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三个方面明确了劳动保障工作:一是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按照这一要求,今后的劳动保障工作应将原有的三条主线转变为四大职能,即: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调整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006年劳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主要工作目标是: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其中市区1万个;失业人员再就业1.7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就业6500人,市区失业人员再就业5500人,其中困难人员就业1800人;全市和市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万人,其中市区1.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3万人,其中市区48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万人,其中市区10500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净增2万人,其中市区5000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净增3.5万人,其中市区350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净增3.1万人,其中市区900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2万人,其中市区10.4万人;被征地农民新增参 保1.
9万人,其中市区6000人,完成2005年前被征地村参保工作,2006年即征即保;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93%,医疗保险基金征缴率≥95%,劳动合同签订率≥85%。
(一)加快建立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在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的同时,继续把重心放在政府的促进职能上,加快形成城乡统筹,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就业的政策。制定实施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和省有关意见精神,进一步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就业扶持力度;继续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继续实施"新增就业岗位奖",提高岗位补助标准,扩大社保补贴范围;建立困难人员就业岗位奖,在财政经费上对扩大就业给予更有力地扶持;降低小额贷款门槛,加大贷款扶持力度;继续抓好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对吸纳就业达到规定比例的,实行税费减免,在税收政策上对推动就业给予扶持。制定统筹城乡就业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全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
二是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继续坚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第三产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不断扩大就业总量;强化空岗信息采集员队伍建设,加大境外就业工作力度,建立劳务输入和输出基地,通过部门腾岗、企业挖岗、社区找岗等措施,进一步拓宽城乡劳动力就业门路。
三是突出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围绕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体、城乡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民这三个重点,大力开展就业帮扶始终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关键是开发和提供适合困难人员的就业岗位,通过政府买岗等措施,着力挖掘有针对性的岗位,着重安置"4050"人员、夫妻双失业家庭、单亲家庭、享受低保人员等弱势群体就业。继续拓宽和深化结对帮扶、"三送"、就业承诺制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载体,大力推行灵活就业方式,完善灵活就业的保障机制;积极推进社区创业工程,组织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微利创业项目推介会,给予创业过程中项目确定、创业培训、贷款扶持、费用减免等一系列帮扶。
四是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加快技术工人的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增加财政投入,加大面向普通劳动者和新成长劳动力的技术教育培养、培训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工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所有培训资源,进一步加快高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拓宽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大力发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鼓励企业自主培训,积极开展自主创业培训,加强培训与就业的衔接,提高培训后就业率。
五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全面启动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按照"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上下联网、信息共享"的原则,加快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力争年内实现全市联网;加强就业服务基础建设,完善失业人员社区就业台帐,建立村级农村劳动力基础台帐;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以街道、乡镇、社区为窗口,建立岗位供求信息发布系统,加强公共职介供求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就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在就业、社保、劳动管理等方面的职能。
(二)进一步完善社保扩面征缴机制。积极研究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基金征缴与监管,研究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和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工作,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以"五费合征"为突破口,整体推进五大社会保险的扩面工作。继续做好"抓两头"工作,义乌、东阳、永康三个县(市)通过实行扩面和保面并举,巩固全覆盖扩面成果,建立扩面长效机制。着力做好"促中间"工作,加快推进一般县市的基本全覆盖。医疗保险在继续抓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同时,着力做好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努力推进基本全覆盖。失业保险逐步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职工、雇工全部纳入,同时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各类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制度。工伤保险继续加大对制造、建筑等行业以及10人以上规模企业的扩面,把参加工伤保险作为企业安全防护措施实行强制参保。生育保险积极研究推行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的扩面新模式,力争扩面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二是进一步加强基金的征缴与管理。进一步完善单位和个人征缴相分离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新机制,落实"五费合征"相关配套措施,努力实现应征尽征;继续大力抓好清欠,力争历史欠帐清,新的拖欠不发生;进一步落实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大财政对基金的补充投入,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做好基金的保值增值,提高基金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工作,积极研究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加快数据库信息的整合,年底前完成市县之间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联网工作;建立完善多种保障方式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以大病住院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努力形成覆盖城镇各类人员,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医疗保障格局;进一步加强对两定医疗机构的监管,建立两定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增长;完善适合我市实际的多形式的医疗费用结算和补偿办法,促进医、药竞争,引导医疗机构推进适应医保制度要求的内部改革,提高医疗服务的标准水平;出台实施贯彻工伤保险条例意见和实施细则,尽快出台统一的生育保险实施办法;加快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补充意见的落实,确保政府补助资金按时足额到位,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与基本养老保险的转换和衔接工作。
四是加快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尽快出台实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实施办法》;加快企业退休人员整体移交社区管理工作,明确社区工作职责,建立退休人员社区管理基本信息库,完善联系卡制度,进一步提高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探索实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资格社区认证制度。
(三)完善劳动关系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以贯彻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劳动执法。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大工资清欠力度,切实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着力整治使用童工、拒签劳动合同等劳动违法行为。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充分发挥12333劳动保障投诉举报电话功能,进一步畅通举报渠道。二是加强信访和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着力化解矛盾纠纷。三是加快建立完善劳动关系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强化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引导企业善待劳动者;继续把巩固和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放在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重要位置,重点在非公有制企业、改制改组企业和农民工中推进签订劳动合同工作,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规范合同内容;加快落实欠薪保障制度,在建筑行业全面施行的同时,积极在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欠薪案件高发行业中逐步推行欠薪保障制度;加快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健全劳动保障信用评价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研究理顺市区监察执法管理体制。
(四)加快推进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制度,指导企业规范分配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最低工资、工资指导价位以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主体的企业工资分配调控体系。
2006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