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00002592652B/2020-08073
2019年工作总结
金华市人力社保局
2020-03-24
主动公开
朗读
今年以来,全市人力社保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紧紧围绕“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工作总要求和打赢“九场硬战”总目标,坚持稳就业、惠民生、防风险、抓改革、促发展,真抓实干,对标赶超,全力争先,不断开创人力社保工作新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领跑者”综合试点,“最多跑一次”改革多项举措全省系统领跑;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推进,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城镇登记失业率创历史新低;引才育才工作成效明显,新引进高校毕业生翻一番,技术技能人才突破10万大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57%,提前完成省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全年未发生影响重大的欠薪案件,欠薪案件、人数、金额同比大幅下降。
一、坚持以“领跑者”综合试点为牵引,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坚定有力
以建设全省人力社保系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领跑者”综合试点市为契机,围绕打造“两优一高”和提升人社现代化治理能力两个总要求,创新探索、全面攻坚,扎实推进综合试点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抓服务标准改革,优化经办效能。全面迭代升级“八统一”标准,确保材料应免尽免,时限可减尽减。截至目前,134个服务事项申请材料从466份减少到174份,项均仅剩1.3份,比原标准精简63%;办理时限从2309个工作日缩减到346个工作日,项均仅剩2.6个工作日,比原标准缩减85%。以打造“无证明城市”为契机,率先建成全省首个“无证明人社”,推进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梳理取消各类证明19项,实现群众既无需向人社部门提供证明,也无需到人社部门开具证明。截至目前,已累计减少提交证明10.3万件。
2.抓经办模式改革,优化办事体验。探索推行“机器换窗、人机联办”,目前,全市人社服务均已实现“一窗通办”,其中市级大厅已分为自助经办区、自助网办区和综合服务区三个区块,设置自助服务终端12台,自助网办终端8台,开通“自助+一对一指导”服务,服务窗口从37个减少到10个,自助办理已分担70%以上的大厅业务量。全面提升“网上办”“掌上办”“一证办”“就近办”“全市通办”事项比例和办件比例。134个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实现率100%;48个民生事项“一证通办”实现率100%;60个社保事项“社银合作”实现率100%;91个事项实现跨区域“全市通办”,占全部事项的68%;全市147个乡镇(街道)已全部实现办事事项“八统一”,可办理业务83项;设立银行、邮政代办网点368个,可办理业务67项;投放综合自助终端247台,基层网点覆盖率全省领先。
3.抓关联服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金华特色“一件事”系列,目前省厅明确的5个“一件事”和金华创新开展的工伤、集体合同备案、技能提升3个“一件事”均已落地应用。其中退休“一件事”得到袁家军省长、冯飞常务副省长批示肯定;工伤“一件事”得到王文序副省长批示肯定。创新开发“新办企业”和“高层次人才”两个服务套餐,实现企业社保参保、创业贷款、引才招工、职工培训、技术支持等5个方面服务和人才租购房补贴、津贴补助、职称晋升、子女入学等9个政策事项的“套餐”联办。
4.抓数字化应用改革,优化决策支撑。全面完成业务系统市级集中,实现系统内纵向打通。加快推进一体化经办平台建设,实现条块间横向打通。积极对接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等系统,打造“一件事”联办平台,提升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事项联办水平。推进人社专网安全管控体系试点建设,提升安全管理、技术保障、安全服务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打造“美好人社指数”分析决策平台,实现人社大数据监测分析、监管预警、趋势演绎、决策服务等功能,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以更充分和更高质量为目标,推动就业创业工作稳中有进
坚持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创新实施就业创业“六百工程”,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突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主线,全市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7.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15%;失业人员再就业4.8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00.8%;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1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32%;城镇登记失业率1.77%,降至历史新低。
1.加大稳企稳岗力度。健全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出台《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稳就业16条政策,落实困难企业社保费返还等政策,为全市企业减负11亿元。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对1380家涉美出口企业开展监测预警,及时开展用工余缺调剂。继续深化“百校千企就业合作联盟”,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累计吸纳省内外院校超过150所、企业700余家,开展校企交流活动46次,达成协议输送毕业生14000余人。举办“百场就业招聘集市”系列活动,做实线下服务,促进区域性用工调剂,目前全市已开展141场,提供岗位超过17.1万个,达成就业意向4.9万人。强化市县联动,打造了婺城流动招工巴士、武义“一盟三市”、兰溪政企合作招聘、浦江义乌联动招聘等县域特色用工服务品牌4个。打造“就在金华”系列招聘平台,拓展线上用工服务,帮助相关企业节约招聘成本超过600万元。
2.强化重点群体帮扶。加大农民工、妇女、残疾人、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帮扶,组织各类招聘会168场,提供岗位20余万个,达成就业意向6.8万人。制定全市首个就业援助服务规范,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动态管理、分类帮扶。加强农村就业创业服务,开展省级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创建,组织“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培训,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2019年开展月嫂、农村电商等各类培训2110人次,发放培训补贴284.6万元。金东区下屋村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合作创业培训基地名单。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力度,加强就业见习示范基地扶持。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就业见习基地235家,发放就业见习补贴283.8万元。
3.激发创业带动就业。实施“青创之星”优培工程,举办青创讲堂、创业沙龙、创新大赛、创业集市等活动230场。青创讲堂活动在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展出,获评优秀项目。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力度,升级优化“小微创业精准贷”品牌,率先推行政银一站联办,率先实现贷款贴息直申直享,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8亿元,支付贷款贴息915.03万元。打造“社银联通一卡贷”品牌,创业大学生可凭社保卡获取10-50万元贴息贷款,大大减轻创业压力。加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首批认定市级创业孵化基地33家,其中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14家,进一步优化创业生态链。
4.对口扶贫协作扎实推进。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的通知》,落实就业创业支持、鼓励有组织劳务输入等优惠政策。大力推行就业扶贫“十法”,促进对口帮扶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转移就业。“技能提升示范培训班”在省就业扶贫基地东阳东磁集团开班。全省“工伤保险走进就业扶贫基地”启动仪式在我市举行。磐安县为四川省仪陇县培育“药乡月嫂”,被列为全省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典型。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劳务协作基地100个;开展招聘活动30场,提供岗位2万余个;成功吸纳中西部22省份贫困人口就业89759人,其中稳定就业71422人;帮助对口帮扶四省份到我市就业32017人,完成人数位居全省前列。
三、坚持以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为导向,服务都市区建设奋发有为
1.发挥金华籍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共建共享“G60科创走廊”人才高地行动,参加G60科创走廊第二届人才峰会,加强资源、资金、政策等方面交流合作。成立金华博士联谊会浙江分会,进一步完善江浙沪区域金华博士联谊会平台网络。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全年新建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1家,招收博士12名。设立了英国伦敦、美国芝加哥、德国迪恩等3家海外引才工作站,为我市了海外人才引进、交流、合作新渠道。加大高层次人才选育力度,选推省“万人计划”、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7名。
2.深化优秀高校毕业生集聚工程。制定出台《关于吸引更多在金高校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若干举措》,开展在金高校及金华籍高校大学生“金华产业游”系列活动、人才政策入校推介活动,推进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招引优秀大学生留金回金创业创新。截至目前,累计认定实习基地191家,吸纳实习大学生7000余名,2019届毕业生留金率由23.5%提升至28%。开展“智选金华”系列“名优企业进校园”“制造业八大重点细分行业”专场等引才活动,为企业引进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全年共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1.57万人,其中博、硕士研究生3466名,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
3.壮大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金领511”培育计划,全市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8家,全年培育技能人才6.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6万人。开展首届市级高技能人才领军人才选拔,评选了“技能大师”10名、“首席技师”20人和“技能之星”200人。实施“专技服务进企业百千万”行动,围绕“服务九场硬战”,组建“先进制造”“乡村振兴”等321人才服务团,深入企业基层破解关键技术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组织开展系列活动112场,服务企业1859家,帮助基层解决技术难题1000余个。开展“现场初定职称”服务,放宽职称评审条件,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全年新增专业技术人才4.6万名,其中新晋升高职称人才2707名,完成年度任务的108.3%,同比增幅27.2%,位居全省前列。
4.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出台《人才工作助推制造业八大重点细分行业发展九条举措》,从积极搭建企业人才招引平台、主动开展对企人才服务工作等9条措施,帮助、扶持、服务制造业企业。出台《关于支持企业“飞地”引才的实施意见(试行)》,对在国内一线城市、产业集聚区域设立研发人才飞地的产业企业给予扶持。落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扶持政策,在全省率先制订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度评价办法,开展年度评价、引才资助申报工作,对评价优秀的企业给予资助,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健康发展,全市新增人力资源服务许可机构31家,累计已达248家。深化“直评工程师”制度,优化职称评审服务,开展企业工程师“直评进车间”行动,全市“直评工程师”累计达280人,“直评工程师进车间”等创新做法得到浙江日报、浙江新闻联播报道。积极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新增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10家。推行“技能竞赛+考核”的新模式,全年举办茶艺师、电工、焊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等8个项目的职业技能竞赛。
四、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强化社保惠民利民扎实有效
1.积极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群体参保扩面为工作重点,推进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实现户籍法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57%,位列全省第5位。
2.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规范执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补缴政策,提升养老保险费征缴水平。连续第7年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市区人均提高35元达到215元。连续第15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市区人均提高137元达到2423元。
3.健全完善社保政策体系。出台全市统一的企业人才集合年金政策,对参加企业人才集合年金的企业,根据优秀毕业生的学历,地方财政按照企业为人才缴纳集合年金的50%给予补贴,发挥企业年金对企业吸收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作用。截至目前,全市42家企业1398人参加人才集合年金计划,基金累计结余2139万元,规模位于全省前列。出台《金华市试行职业技工等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和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在继续就业期间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保障技工等学校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和已超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在继续就业期间的合法工伤权益。
4.全力推进降费减负。2019年以来,我市落实对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三个行业的企业单位实施相当于两个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5险的单位缴费部分的降费政策,全市减负达7.14亿元。落实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由失业保险基金列支返还相当3个月的应缴纳社会保险费,全市返还金额达11亿元。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从原统筹地上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80%调整为可选择按上年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纳,全市月减轻缴费负担达5000万元以上。
五、坚持以强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为重点,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有序
1.构建人社信息化监管体系。推行“浙政钉•掌上执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构建“市县一体、上下联动”的监管格局,2019年全市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2023户次,位居全省前列。实施用人单位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应用欠薪联合预警指挥平台,提高监管精准性。截至目前,累计向平台推送人工预警信息12条,有效处置欠薪预警信息133起,公布重大违法行为47件,推送拖欠工资“黑名单”信息28条。启动“安心工资卡”工程,新建工程项目农民工工资全部通过社保卡发放,实现在线监管,目前已在金东、义乌、永康开展试点,下步将开展全域推广。
2.加大根治欠薪治理力度。扎实推进“无欠薪”县(市、区)创建,掀起了全市“无欠薪”创建热潮,截至目前,东阳、义乌、兰溪、永康、浦江、武义等6个县(市)已验收达标。深入推进金华无欠薪“543”行动,聚焦制造业、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三进三送一承诺”行动、欠薪治理“五个一”行动、“大检查大培训大抓落实”活动、根治欠薪行动专项督查活动,着力抓好欠薪预防、处置、惩戒三个环节,从根源上破解欠薪顽疾。加大欠薪案件处置力度,全市共处置各类欠薪案件667件(含协调案件),为1550名劳动者追发工资1667万元,欠薪案件、人数、金额同比分别减少70%、77%和78%。强化打击欠薪犯罪行为部门联动机制,建立人力社保、公安、法院、检察院四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案件即时通报、大案难案会商研判、联合督查等制度,全年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27起,涉及105人,涉及217万元,公安机关立案21起,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入罪11件,入刑12人。我市和杭州、宁波、温州一起获评2018年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A级等次。
3.创新基层劳动纠纷化解机制。出台《关于加强劳动纠纷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打造“一治一管四个办”的综合治理机制,初步实现“矛盾不出企,纠纷不出镇,案件不出县”目标。深入推进乡镇(街道)劳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全市60%乡镇(街道)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建设,开发数字化庭审系统,目前市本级和7个县(市、区)已建成投入使用。加大在线调解力度,全市共受理网络调解案件997件,调解结案945件,调解结案率94.8%,涉及人数1007人,涉案金额1655.15万元。我市被列入全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网络新平台试运行地区。提升仲裁调解案件办理质量,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审结案件6956件,涉及经济标的金额1.59亿元,仲裁结案率、调解成功率、终局裁决率分别达到97.7%、93.2%、70.7%,均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