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11330700002592652B/2025-00079

  • 文件名称:

    2025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 发布机构:

    金华市人力社保局

  • 成文日期:

    2025-03-31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2025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日期:2025-03-31 17:35:59 来源:市人力社保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2025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深入学习推广义乌发展经验,奋进“港”“廊”“链”主战场,推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职业技能、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各领域工作联动改革,在系统集成上下更大功夫,确保“十四五”收好关、“十五五”谋好篇,为高质量赶超发展提能级开新局奠定坚实基础,贡献更多人社力量。

    一、在构建完善高质量充分就业体系上奋勇争先

    以扛起“就业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健全城乡就业创业体系,推动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以内,保持300左右省外劳动力在金稳定就业。

    (一)着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开展就业政策一致性评估,探索建立就业贡献率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就业部门间沟通联动、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机制,合力解决就业工作难题。加快实施新一轮就业政策,完善新一轮就业政策配套措施,研究制定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就业见习管理实施细则等系列政策文件及操作细则。宣传贯彻《浙江省就业促进条例》,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年”活动。全面落实稳岗返还、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推行免申直享服务模式。

    (二)优化创业促进就业环境。深化“浙中创客”培育提升行动,完善担保基金补充机制,持续开展“青创四季”“贷你创业”等创业活动,建成一批集创业服务、创业培训、创业活动于一体的创业平台。深入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多渠道扩充项目库,分类开展项目对接活动,重点培育“乡村运营师”、合作创业带头人、农村创业人才三类群体,持续培育挖掘区域特色劳务品牌。

    (三)打造精准高效就业服务。为“港”“廊”“链”重点企业提供“一企一档一方案”专班服务。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综合体建设,在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一个创业就业综合体,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创业服务、就业支持等综合性、一体化服务。完善零工市场综合性服务功能,发挥“零社有援”机制作用,常态开展就业服务“五进区+专场”等活动推行“1+10+N”公共就业服务站建设模式,夯实公共就业服务网点功能和服务力量。改造升级“金华人才网”,完善网上创业就业服务体系。

    二、在构建完善高品质共富社保体系上奋勇争先

         坚持部门协同、系统集成,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社保制度,推动高品质共富社保体系更加可感。

    (一)切实维护社保基金安全。持续落实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不断完善社保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统筹实施社保基金“金盾守护”计划,积极发挥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作用,健全完善问题整改“销号”“清零”机制,切实提升社保基金监管水平,筑牢社保基金安全防线。   

    (二)推动社保经办提质增效。打造“企社同心”服务品牌,实现高频事项网办率96%以上,政务服务综合一网通办率、群众办事满意率98%以上。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延伸企业职工退休“一件事”服务链条,全面推行退休预审服务新模式。做好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工作。持续深化社会保险数据治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业务经办管控,不断夯实社保经办基础。完善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服务管理机制

    (三)聚焦重点强化工伤预防。以制造业、建筑业为重点领域,强化与卫健、应急、医保、工会等部门联动,开展工伤保险政策宣传,降低工伤事故发生率。扩大联网结算范围,深化工伤医疗费用“智能审核”及“病组支付”,联网结算智能审核率90%以上。

    三、在构建完善高水平技能支撑体系上奋勇争先

        持续推进市域技能型社会建设,构建完善技能培育、技能创富、技能生态三大体系,到2025年底,技能人才总量达14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9万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均达到35%

    (一)广泛布局职业技能培训圈。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职业培训行动,聚焦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培训需求,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模式。推进技能培训基地与站点建设,建成集需求申报、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于一体的技能提升服务网点。开展金华籍大学生技能培训,培育打造一批“学历+技能”综合型人才队伍。全年建成技能培训基地10个,开展重点领域培训5万人次。

    (二)推进技工教育区域一体化改革。出台技工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意见,高水平建成省一流技师学院和高水平专业群,培育特色技工院校和特色专业,加快构建区域性技工教育联盟集团。深入推进市县技工教育区域一体化办学模式,构建“1+N”联动办学机制,提高技师学院与技工院校联合培养规模。与高职院校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推动学历与技能“双提升”。

    (三)推动技能共富可知可感。实施技能乡村赋能行动,加强乡村领域技能项目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发推广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构建“一村一品牌、一镇一特色”技能乡村发展体系。推进中心镇技能培训站点建设,依托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有条件乡村(社区)设立“技能学堂”,引入优质培训师资,打造培训站点19个,培育乡村技能人才1万人。

    四、在构建完善高素质人才服务体系上奋勇争先

    聚焦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锚定“港”“廊”“链”人才需求,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全年新增青年大学生人才10万名以上、硕博人才5000名以上,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做大做强青年人才基本盘。聚焦“港”“廊”“链”重点领域,市县联动开展“一廊六城十链”重点城市高校巡回引才、大学生创新交流活动200场以上。实施“千博万硕”三年引才计划,集中发布年度千博万硕十万岗位,建立链主企业用人储备库,构建立体化引才体系和产才联动协调机制。加强博士后科研人员的招收培养,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100名以上。

    (二)发挥人才助推产业发展作用。实施金华博士桑梓赋能行动,发挥金华博士联谊会、在金博士交流中心等载体人才智力作用,精准助力企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联合高校院所、科研平台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团,全年开展活动100场以上。开展企业HR助力发展行动,加快推进HR人才学院建设,免费培训1000名企业HR。实施“春笋计划”,引导“十团百博进平台创新”“千名大学生进园区创业”“万名大学生进乡村就业”,推动青年大学生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变革。探索实施创新型企业人才培育计划,以人才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授予更多民营企业中级职称评审权和研发机构职称自主评聘权。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全年培养数字技术工程师100名以上。加快推进区域性产业人才学院建设,探索建设义乌商贸产业人才学院,精准培养一批技能型大学生人才,加强小语种人才培养。

      五、在构建完善高质效人社治理体系上奋勇争先

    持续深化基层人社治理现代化改革,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加强新就业形态人员劳动权益保障,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一)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在全市遴选10家链主企业,依托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推动劳动关系基层综合服务站点向村居延伸,为2500家企业提供用工体检服务。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强化平台企业用工监管和指导,深化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改革试点。

    (二)切实加强薪酬分配指导。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市县联动适时适度调整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全市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结合产业特色开展行业性最低工资集体协商试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意见,强化国有企业穿透式监管,严格规范市属国有企业薪酬管理。